伪虎鲸

Pseudorca crassidens   Owen
   

  433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体大,雄成体的体长可达6.1 m,雌成体可达5.06 m。大的雄性重可达2000 kg。体细长,头相对较小,无喙。额圆而前突,雄性的额比雌性更向前突出。背鳍高而呈镰刀形,位于约近体长之半处。鳍肢位于体前1/6处。在鳍肢前缘近中央有1个宽的隆起。体黑色或暗蓝灰色,胸部有1个不明显的浅灰色斑,有时头部两侧有浅色斑。
最大颅基长638 mm。头骨厚实,吻突短而宽;在眶前凹前的前颌骨宽大于该处吻突宽之半;鳞骨颧突间的头骨最大宽约为颅基长的60%。上、下颌分别具有7~11对和8~12对大型圆锥形齿,齿的横切面呈圆形。
椎式:C7,T1O~11,L9。10,Ca21~23=48~50.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伪虎鲸的体细长,额圆而突出,无喙。背鳍狭长而呈镰刀形,梢端一般略圆。在鳍肢前缘近中央有1个特有的隆起,这是本种最重要的鉴别特征。齿近似圆锥形,每齿列有7~12枚齿。

生物学

栖息在热带至暖温带的近海深水海域,一般不分布到南北半球50°以
南或以北的区域。典型的群由20~100头组成,可与其他种类的齿鲸混合。1996年6月至1997年7月在台湾省花莲沿岸的考察中,平均每个群有19.4头,(Yang et al.1999)。伪虎鲸是常发生集体搁浅的鲸类之一,搁浅的个体数从28头至超过800头。对发生搁浅的原因只能做一些推测,但已知在美国佛罗里达搁浅的伪虎鲸多数是患病的(Walsh et al.,1990)。在台湾省也有伪虎鲸搁浅事件发生。中国大陆沿岸的伪虎鲸有
时到达河口并偶尔进入一些江河。1994年6月,数十头伪虎鲸进入江苏省的灌河内约50 km,然后返回黄海(Zhou et al.,1995)。2001年5月23日又有伪虎鲸游进灌河,上午和下午各有上百头结群游向灌河上游(李刚等,2001)。此外,1991年2月和3月各有1头进入长江,j分别达到距长江口220 km和300 km处(Zhou et al.,1995),另一头于2003年3月在距长江口约240 km的张家港江滩搁浅死亡。1957年4月有3头
进入钱塘江约30 km(Zhou et al.,1982)。伪虎鲸偶尔也进入闽江。
它们是活泼的,快速游泳的鲸类,每小时游5~11 km(Alling et al.,1982,1983),或高达18.5 km(Brown et al.,1966)。Cummings和Fish(1971)估计其最大潜水深度约500 m。
两性约在8~14年达性成熟。雌性的性成熟体长约在3.5 m以上,雄性的约在4 m左右。新生仔鲸体长1.5~2.1 m,产仔间隔约7年。雌性在19年,雄性在24~29年时停止生长。雄性最大年龄为57年,雌性为62年(Kasuya,1986)。伪虎鲸主要食鱼类及头足类,但也有攻击小型鲸类的报道,有一次甚至进攻一头大翅鲸。1996~1997年在台湾省东部近海的舟船考察中,观察到伪虎鲸正在追捕鯕鳅Coryphaena hippurus,并看到一头幼伪虎鲸的口中含着眼镜鱼 Mene maculata(Yang
et al.,1999)。伪虎鲸在考察船旁游过时发出高调的啸叫声。
染色体组2n=44(Kulu,1972)。
伪虎鲸有时被沿岸的渔船或沿海的定置网具误捕。1958、1961及1965年在辽宁省沿海的梁网捕到过伪虎鲸(王丕烈,1979;施友仁和王秀玉,1983)。1979年12月,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在南黄海一个有近百头海豚的混合群中捕获伪虎鲸和瓶鼻海豚共13头(Zhou et al.,1982)。1994~1995年在华东、华南沿海的调查中记录被误捕的伪虎
鲸6头,其中的4头由围网捕获,另2头分别为拖网和刺网所捕(杨光等,1999)。在中国海域中,对伪虎鲸的最大直接捕杀是澎湖群岛的驱赶渔业。1990年3月,数十头伪虎鲸在驱赶下进入群岛的渔港而被捉住,其中的6头运到野柳海洋世界做海豚表演。在此以前被捕捉和杀死的数量不详。1990年8月以后,台湾省禁止捕捉和杀死任何鲸类(Zhou et al.,1995)。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渤海:辽宁(金县、长兴岛)、山东(羊角沟、掖县),黄海:辽宁(旅顺、丹东、海洋岛、獐子岛、小耗岛)、山东(威海、石岛、青岛)、江苏(连云港、灌云、吕四),东海:江苏(长江如皋、扬中江段)、浙江(杭州钱塘江口)、福建(连江、福清、平潭岛、东山)、台湾(澎湖、澎佳屿、台北、屏东、高雄)、台湾东岸海区(宜兰、花莲、兰屿),南海:广西(北海)、海南(儋州白马井、临高新盈镇、澄迈新海乡)、香港。